<這是即將發表在2012年5月茶藝雜誌的文章,在此先摘錄部份與大家分享,因為圖檔太多,要看全部的圖,請見雜誌,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請飲中國烏龍茶」幾乎是所有早期壺中名號最為響亮,也是眾多早期壺同好所喜歡追求的重要標的,特別是許多新進的玩家,莫不以擁有一把「請飲中國烏龍茶」為首要目標之一。其原因無它,因為它的特徵明顯,好記好認,又有故事可講,特別是在一九七零年代起宜興壺開始在台灣越來越盛行之後,「請飲中國烏龍茶」已由一個單純的「贈品壺」一躍成為早期壺的代表壺,好像玩早期壺的人手上如果沒有收個一兩把「請飲中國烏龍茶」,就不是在玩早期壺一樣。

在市場的需求之下,自一九八零年代開始、九零年代、兩千年之後都陸陸續續出現多批的「請飲中國烏龍茶」壺品,其品相、樣式與數量之多,是所有特定名稱早期壺中最多的,不但有廠內的,廠外訂製品的數量更是驚人成長,幾乎市場上十把中九把是後仿的,有些價格一樣開的離譜,令人咋舌。隨著大量後期仿品的出現,壺商為了配合壺品的銷售,自然與「請飲」相關的故事應運而生,什麼「首批」、「倒角」、「細長章」、「紅六紫四」….等等,讓人越看越亂,弄得「請飲」系列在壺友眼中是霧裡看花,又愛又恨。筆者總是開玩笑說:「買過請飲系列的壺友,如果沒有中過槍,那就不算玩過請飲了」,呵呵。

 

「請飲」系列的壺真的有那麼難懂嗎?

 

關於「請飲中國烏龍茶」系列壺品的正確年代,很多壺友應該都知道,由其底款「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可以初步瞭解其為一九七零年代的產品,因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與「畜產公司」是在一九七零年合併為「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故其自然為一九七零年代後的產品,但是,市面上的「請飲」五花八門,我們要如何去分辨一把壺是否為到代的七零年代「請飲」呢?

本文試著由另一個角度「早期壺的年代系統」來討論這個問題,筆者在壺藝雜誌20期即發表過一篇介紹早期壺應有的年代系統,名為「早期壺的系統與亂象」的文章,說明了一廠成立之後的廠壺,因為是屬於大量生產的商品壺,故其從原料的開採(1955年設立之宜興採礦公司負責)、練泥、生產的模具、搭配的修整工序、燒窯的方式無一不是統一進行,以量產為目標,故也因此形成許多「共有、特有」的年代特徵。即然「請飲系列」是一九七零年代的壺品,要判斷是否為到代的「請飲系列」,我們何不從「年代特徵」的角度進行切入呢?其實這道理及原則十分簡單,就是筆者常講的,「什麼樣的年代所生產的壺,就會有該年代應有的年代特徵」。

在開始討論前,我們先來欣賞圖一到圖六的四把壺,前兩把作者都是「梅云」(蓋內均有「梅云」二字),差別在於圖左壺身刻有「請飲中國烏龍茶」,圖右壺身沒有刻字,圖左的底款是「二十二字」款,圖右是「中國宜興」是一般七零年代的壺;後兩把作者同樣都是「銀鳳」(蓋內均有「銀鳳」二字),圖左是壺身未刻字,底款是「中國宜興」是一般七零年代的壺,圖右壺身是「請飲中國烏龍茶」,底款「二十二字」款,請比較。

請飲1  請飲底款  請飲蓋內  

 

由以上六張圖片,明顯可以看出相同的作者,在當時不只製作「請飲」的壺,也同時以相同的方法生產其它「一般商品壺」,而且兩種壺不論在外型、土胎、修整方式、蓋內款,沒有一項是不同的,故答案出來了。要判斷一把壺是否為到代的七零年代「請飲中國烏龍茶」,其第一要件就是該壺一定要能符合一九七零年代壺品的年代特徵,如果年代特徵錯了,其它的都是多餘的。

 

主要的年代特徵,包括以下幾項:第一當然是「土胎」,要由照片判斷土胎其實是很困難的,對新手而言更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建議新手們可以找或買一把到代七零年代的「中國宜興」作為比較基準,有實品上手可以比對,失誤的機會自然就少了。第二是「壺型及修整」,包括蓋唇厚度、蓋沿寬度、壺蓋弧度、蓋內修整方式、氣孔、圈足型式等,這些都是受到模具及修整方式所影響的,雖然不必然一定要多大多小,但樣式八九不離十。第三當然是「落款」,包括壺身的「請飲中國烏龍茶」刻款,壺底的「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二十二字款,還有蓋內的「人名」款等三項。這三個落款,大部份的茶友都喜歡把重心放在「二十二字的底款」上,其實那也是後期仿壺的模仿重點之所在,所以是最不客觀的。大家不妨注意一下,蓋內的「人名款」及壺身的「刻款」,「請飲系列」最常見的「人名款」有巧英、梅云、銀鳳、惠芳等,各有其特定款式。不過筆者認為「壺身的刻款」更是辨識的一大重點,因為其壺身的字體「應該是同一人所刻」,比較其「字跡筆劃」幾乎都相同,故反而比其它的地方更好辨認,以下就再提供一些詳細的圖,供大家參考比對。

 

 

 

接下來談談「迷思」的部份了,就因為「請飲中國烏龍茶」如此的有名,如此的受歡迎,當然仿壺也是最多,故事自然也是最多的了。賣仿(後期)壺者為了賣壺,當然也會編製一些似是而非的講法,一方面使茶友迷惑難辨真假,一方面好方便強調自己的壺才是「到代精品」以賣得好價錢,所以這些年來累積的故事,筆者就稱之為「請飲迷思」吧!

 

 

 

「請飲迷思一:倒角章的才是『首批』?這是一般市場上最常聽到的傳言,所謂的「倒角章」是指底款的右上角有缺角及右側有凸起(請參見圖二十二),做仿壺者還特別把那缺角做的特別明顯,號稱是「首批」,看了真的是讓人啼笑皆非。茶友們試想,如果是首批,那不表示應該才剛開始生產嗎?才剛開始生產印章就出現「缺角」,可能嗎?沒有缺角的反而成了非首批,那表示印章越蓋越完整,缺的部份自動補回來了?也許有人會說那是一種「暗記」,那更是離譜了,「請飲」是贈品壺,還需要暗記?大家比較一下圖十二及圖二十二,這兩把的作者都是「梅云」,可是底款的「倒角」程度並不相同,顯示其實所謂的倒角可能只是經常使用後出現的磨損或是有土屑沾黏在印章上而對印記造成影響,與所謂的首批不首批根本無關。

 

事實上,如果要算批,真正的「請飲中國烏龍茶」在筆者的認定「整個一九七零年代」都算是同一批,而真正的「請飲」也只有這一批,一九七零年代中沒有再細分什麼首批、次批的理由與原因,因為就土胎及工法上根本無法區別,也沒有什麼不同。而一九八零年代及之後的「請飲」都是「仿」七零年代的,才叫次批、次次批、次次次批……

 

 

 

 

 

「請飲迷思二:請飲有分紅土及紫砂兩種土胎?這點也是目前市場上大家討論的請飲熱門主題之一,關於這個迷思要看如何定義「請飲」,如果以一九七零年代來講,目前一九七零年代所有蒐集得到的資料都是「紅土」的。換句話說,「紫砂」的請飲是在一九八零年代(含)後才生產的,其使用的底款章至少有三種以上,有類似七零年代規格近似的底款章,也有比較細長的底款章(見圖二十四),細長的底款章其實又分多款,有「繁體字」也有「簡體字」版本,有「二十二字」也有「二十三字」版本。但不論哪一種,都是一九七零年代及之後的產品,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圖二十三到圖二十五是常見的「紫砂請飲」,從細部外觀及修整及蓋內落款方式即可知為一九八零年代的產品。

 

 

 

「請飲迷思三:請飲底款有分二十二字及二十三字兩種?所謂的二十二字與二十三字的區分在於二十三字的底款是「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多出來一個「總」字。

 

為何會多出個「總」字呢?因為「中國茶葉土產進出口公司」與「畜產公司」合併之後,全名確實叫「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所以後來就出了個「二十三字請飲」,但事實上真正一九七零年代的請飲都是「二十二字款」的,沒有「二十三字款」的。看倌們也許會問,那「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全名不是應該有個「總」嗎?怎麼會不見了?事實上根據筆者的瞭解,一九七零年代兩間公司合併為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但在只有在稱呼「總部母公司」時才稱「總公司」,而對各支公司名稱則不加個「總」字,以作為母公司與分公司稱呼上的區別,例如一九七二年「雲南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合併「雲南省土畜進出口公司」所成立的也只叫「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雲南省茶葉分公司」,也一樣沒有個「總」字,因此在稱福建分公司時,也只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而已,故一九七零年代只有生產「二十二字」款的,目前市面上看到的「二十三字」款,如迷思二所述,是一九八零年代之後的產品了。

 

 

 

「請飲迷思四:請飲的作者有哪些?無款的較早?」目前已知的七零年代「請飲系列」的作者包括有巧英、梅云、銀鳳、惠芳、志琴及無款,筆者認為這幾位作者應該已經囊括了大部份的「請飲」作品了,但仍然不可排除尚有其它作者沒有被找到,故並不建議大家單純以作者來作為辨識的唯一依據,應該是如筆者所介紹的以整體七零年代廠壺的「應有特徵」來整體考量判斷,以免掛一漏萬。而無款的請飲不論是土胎、作工、刻款其實與其它有款的請飲差別並不大,均屬於一九七零年代的範疇,故有款、無款均宜視為同期的產品才屬合理。

 

另外關於作者的落款,如果大家細看上述的各作者的蓋內款可以發現,不同作者其印款的格式稍有不同且每位作者應該只有一顆章,巧英的是「方型章」,梅云、惠芳及志琴為「上下二字章」,銀鳳為「左右二字章」,如果看到例外的請茶友們就要多多留心了。

 

 

 

「請飲迷思五:請飲是『朱泥胎』,或『朱泥成份很高』等云?」

 

這點也是市面時常聽到對「請飲」吹捧的傳言,或則是商家作為解釋自己的壺為什麼顏色跟別人不一樣的理由。由圖一到圖六的資料及「請飲系列」是贈品壺的本質,「請飲」的用土其實就是七零年代的標準紅土壺的用土,不會有什麼地方不同,有時窯溫高一點,壺體會稍紅一點、亮一點,有時窯溫低一點時會稍微粉一點,但絕對不會什麼「朱泥料顯」或特別去加什麼「朱泥料」,那通常都是業者的神化故事。反而近期廠外後仿的「請飲」,有時壺色若過於鮮紅,反而要特別小心化料的問題。土胎在照片上是最難呈現的,但也是作仿壺者,最難模仿的!記得以一九七零年代的標準壺來作為比較基準就八九不離十了啦。

 

 

 

從以上的分析可知,關於「請飲中國烏龍茶」這把讓人即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壺,個人建議不要去分什麼首批不首批,倒角不倒角。應該以「年代」作為劃分的基礎,可以區分為一九七零年代(紅土六杯為代表),一九八零年代初(以紫砂清水泥版的為代表),然後才是之後的其它八零年代、九零年代、二千年之後的產品,當然還有很多很多是廠外的版本,台灣人也有訂製過。因此,將一個時期視為一個斷代,對於我們在釐清各個時期及廠內、廠外是絕對有幫助的。

 

 

 

最後筆者想要以一把「請飲福建茗茶」來做為本文的總結,這把「請飲」有別於「請飲中國烏龍茶」,它一側壺身刻「請飲福建茗茶水仙鐵觀音」另一側刻「中國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廈門支公司贈」字樣,蓋內落「六杯」款,底款是「宜興惠孟臣製」。這把壺其實就是所有目前「請飲系列」的始祖,由其側刻之「中國福建省茶葉進出口公司廈門支公司」名稱顯示該壺是一九六零年代的產品(因為一九七零年後就與畜產公司合併,改稱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總公司了),因為是一九六零年代的產品,故其底款即是六字款的「宜興惠」,蓋內的「六杯」款、細彌的土胎等,無一處不與六零年代廠壺所應具備的「應有年代特徵」相符合。這說明了筆者一路以來一直在說明的「什麼年代的壺,就要有什麼年代的特徵」,這些特徵絕對是要能相互貫通,交叉驗證的!六零年代的廠壺,就要有六零年代的樣子,七零年代的廠壺,就要有七零年代的樣子,八零年代的廠壺,自然也會有八零年代的樣子,這才是客觀可驗證的準則,不是誰說了算,而是壺本身就已經在說給我們聽了,您聽見了嗎?

 

很多人喜歡玩早期壺,但總是缺乏整體的系統性,總是喜歡以一或兩個點來斷壺,或分開的來看每一把壺,其實如果能透過交叉比對的方式,要找出早期壺的系統性並不困難。如果方向錯了,就算玩得再久,也永遠是東拼西湊,壺與壺之間很難對的上。故不論我們玩壺的資歷有多久,千萬不要可自欺欺人,能夠客觀的看待問題,能夠接受別人的批評,思考別人的意見,就是進步的開始。大家共勉之。

 

總之,「請飲系列」是宜興早期壺中系列的商品壺(贈壺)之一而已,除了特殊的款記標式外,其餘特點無一不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徵,所以下次在欣賞或判斷「請飲系列」時不妨與同期七零年代的壺一同來比較,對或不對自然就很明瞭了,很多故事就當茶餘飯後即可。最後也順便預告一下,下一期預計要來個追本朔源,談一談「鋼盔蓋」,也就是台灣人稱的「椪蓋」,歡迎眾茶友前輩多多提供相關資料與指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下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