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來談談「款」,壺的落款為何到這麼後面才談?
因為款是仿壺者比較會注意的,以現代精密機械的能力,要複製一模一樣的章並不困難,
且早期壺的章,並非只有一個,原因很簡單,生產車間陶工多人,大家還要排隊蓋章?
所以基本上,看款一定要配合前述的土胎、漿面、作工等因素一起看,單看款是很危險的!
各時期的款及修整特徵,弟約略歸納如下:
1.40、50年代:40、50年代一廠成立前,其落款在早期壺系統中算是較亂的,最常見到的是「四腳溪」款,另外少見的有「宜興惠」、「南孟臣」、隸書體的「荊溪惠」、「陳真慶」...等多種,唯未見有「中國宜興」四字款者。

2.60年代:此時期的落款以六字款為主,「四腳溪」、「大溪」、「小溪」、「宜興惠」、「南孟臣」...等。40、50年代部份章與60年代是相同的,可以用「土」及「工」來加以區分。40、50年代的土基本上與60是同十分接近的礦土,差別在練土及養土的程度,40、50的石黃(小黃點)含量較高,60的石黃含量就少很多了,不過60的因為練土的時間較長,故土較細緻,二者窯燒後的感覺未泡養前,基本上都是粉粉的,但40、50的比較像30歲熟女的皮膚,雖細但不是那麼嫩,60看起來粉,摸起來比較像小baby的皮膚,比較細嫩。
作工部份,40、50年代的一眼看是個「粗」字,但細看就是「手工感」明顯,那種粗礦自然的修整與後期的差別很大,60的手工感在各個細部都還看得到,但作工品質上已比40、50年代的要優上許多了!

3.70年代:70年代的款就是「中國宜興」四字款了,如果出現「六字款」的就有點對不上了。四字款同樣也有很多章,64章較早,部份可以早到60年代末,73章較晚均是70年代的,不過章好仿,最好不要只看章買壺。此時的土胎已很難看到石黃顆粒了,漿面的表現也不再粉嫩了,改而是較紅稍稍有釉光的表現,但遇水時與之前的土胎一樣,那種「細砂」感,水份快速滲入的感覺同樣明顯,只是較偏紅偏微有釉光。修整上,手工感更少了,但細部仍然可見。

4.80年代以後:同樣是「中國宜興」為主,但開始多樣化了,包括「荊溪X製」及私人款也都開始出現,土的表現「細砂感」越後面的越少,取而代之的是釉亮感,越後面的越油亮(釉亮感),未養即有一定的亮度,更後期的更不用講,買回來又紅又亮的,會刺眼呢~,作工部份手工感幾乎不存在,70末80初的綠標,可以說是手工感的終結版了,綠標之後除非故意仿的,手工感已不復見。

小結:上述所言是基本上落款的劃分,但不是一刀切下,40到50有轉接,60到70有轉接,故60的土會出現中國宜興那是正常的,因為那是60接70的產品,但只會往上接,不會往下接,80的土接到「六字章」那就有點張飛戰岳飛了!此外,上述的是大原則,故當然會出現例外的,但例外不應太多,即使款的條件是例外,其它如工、土等還是一定要符合當時期的特徵,這樣才對!
總之,土胎、作工、漿面、落款要整體來看,一樣不可少,少一樣就要小心確認,剛入門還是以開門件為主比較好。
以上供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下港人 的頭像
    下港人

    下港人的早期壺茶室

    下港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